中美对抗25:香港“反送中”,习近平束手无策,美方要员火上浇油,中方质疑是美方在背后捣鬼

0
2353
HONG KONG - JUNE 09: Protesters march on a street during a rally against a controversial extradition law proposal on June 9, 2019 in Hong Kong. Organizers say more than a million protesters marched in Hong Kong on Sunday against a bill that would allow suspected criminals to be sent to mainland China for trial as tensions have escalated in recent weeks. (Photo by Anthony Kwan/Getty Images)

中美对抗25,香港,“反送中”,习近平,束手无策,美方要员,火上浇油,中方,质疑,是美方,在背后捣鬼

引子:香港“反送中”运动已经快持续两个月了,这件原本并不复杂的事,如今变成了一桩国际公案。这其中有两个问题一定要搞清楚:一是谁在主张修订引渡条例?二是如此违背民意的事,习近平为什么要一意孤行支持港府?当事态扩大后,习近平几乎是束手无策,武力镇压又担心毁掉香港这条国际金融大通道,和平解决又怕向港人认错失了专制政权的绝对权威。进退两难之下,只能对国民说,这是以美国为首的境外敌对势力在背后捣鬼。谁想到,美国的政要们没有瓜前梨下避嫌的习惯,还是该怎么说就怎么说。这就令习近平更加头痛。

中共党媒:中方质问美国扮演何种角色

来源:环球网  07-31 07:59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蓬佩奥先生说在美国也常遇到抗议,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希望把现在香港发生的那些极端暴力分子手持铁条和致命性武器袭击警察的抗议也搬到美国呢?让美国正好向世界展示一下它的民主?”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30日在例行记者会上斥责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前一天有关香港“抗议是合理的”言论。她讽刺称,蓬佩奥先生显然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恐怕他还是把自己当作了中情局负责人,香港近期的暴力事件“毕竟也算是美方的一个‘作品’”。在近来香港系列暴乱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美国人身影。华春莹质问,在最近香港发生的一系列事态中,美国到底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我想在这个问题上,美国欠世界一个交代!“我们奉劝美方尽早收手,停止玩火中取栗的危险游戏。”

美国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自6月9日以来,香港反对派发起了周末大游行,且无不以暴力收场。从一开始,人们就发现这场动乱乃至暴乱的背后有美国等西方势力的黑手。美国国务卿蓬佩奥29日在华盛顿经济俱乐部座谈时再次就香港问题大放厥词。他说:“我们一直清楚表明,抗议是合理的。我们在美国也看到抗议,我敢说,我的车今天进国务院大楼的时候那里也有抗议者。我希望中国做出正确的事情,尊重涉及香港的协议。”

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30日表示,根据公开的报道,今年2月底、3月初,时任美国驻港澳总领事公然指责香港特区政府修例和“一国两制”,公然干预香港事务。3月,美国副总统彭斯会见赴美游说的香港反对派人员。5月,蓬佩奥会见香港反对派人士,公然妄议香港特区修例事务。6月,美国国会众议院议长佩洛西居然公开称,发生在香港的示威游行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美国部分国会议员重提所谓“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7月,彭斯、蓬佩奥、博尔顿分别会见香港反对派人士。近期从媒体不断曝光的画面看,香港暴力游行队伍当中出现了不少美国人的面孔,甚至一度还出现了美国国旗。

“《纽约时报》神秘技工现身暴乱现场”,香港《大公报》30日称,当一批暴徒28日在上环与警方冲突期间,一名灰衣“洋指挥”一度走到路中心花槽中观察情况,形迹十分可疑。记者用长镜头拍摄到这名“洋指挥”在手机上与另一名外国记者谈论警方的最新动向。当《大公报》在网络上将此事曝光后,《纽约时报》驻香港记者王霜舟在推特上承认,该外国男子为“其办公室的技术经理”。而与后者谈论警方动向的另一外国记者名为Ezra,则是CNN和《纽约时报》的兼职记者,此前曾供职于法新社。从Ezra推特上的内容来看,他参加了28日的示威和暴乱行动。《大公报》回顾,王霜舟自今年6月以来,撰写了18篇香港报道,多批评香港警方和特区政府,对暴徒的违法行为视而不见。

香港网媒“巴士的报”30日撰文质疑,此人既然只是技术经理,毫无采访经验,为何要跑到最前线?他到底知道什么,可以教导另一记者有效避开可能令人受伤的路线呢?或许他的“技术”资格是在另一方面的专业。

香港《东方日报》称,在香港动乱中,美国等外部势力的介入更加赤裸裸,可见美国数十年来从未放弃分裂中国的图谋。在美国看来,即使无法促使中国内部崩溃,香港动乱也可以消耗中国国力和资源,从而达到遏制中国崛起的目的。文章称,这次美国是明目张胆地插手香港事务,连副总统和国务卿等高官也赤膊上阵。

“全港大塞车”引发众怒

在上周末的暴力活动受到警方压制和各界谴责后,香港反对派转变手法,他们于30日上班高峰时间在港铁多线车站搞所谓“全港大塞车”活动,并美其名曰“不合作运动”。据香港《东方日报》30日报道,当天早上7时许,大批戴口罩的反对派示威者在港铁各站用背囊等物阻挡车门关闭,或者乱按地铁列车安全掣,导致地铁不能正常运营。港铁总经理郑群兴表示,当天上午,港铁观塘线、港岛线、荃湾线及将军澳线均受事件影响,其间列车紧急掣被按47次,月台安全掣被按76次,其中一列由调景岭站开往黄埔方向的地铁列车滞留车站达1小时。整个活动持续约3个半小时,严重影响交通,直到上午11时许才逐步回复正常。

30日早上7时30分左右,《环球时报》记者来到了香港反对派此前在网络上鼓动的“全港大塞车”活动的一个地铁站——观塘线调景岭站,不少戴着口罩的年轻人已经聚集在站台。当一列地铁列车到达后,这些人走进车厢,将半身伸出车门外,导致车门无法关闭。当有乘客指责其干扰大家正常出行,便会遭到激进分子的激烈言语甚至肢体攻击,向持有不同意见的普通乘客大声喊叫,并无理要求他们离开地铁。

《环球时报》记者在现场观察到,大部分普通民众对突如其来的地铁停运表示不满,但可能担忧会被激进分子攻击,因此大多数人只好默不作声。也有一些民众对阻挠地铁列车的反对派表达不满,但很快他们就在众多反对派的起哄声中离开了现场。

数名因“全港大塞车”活动导致行程延误的乘客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他们不同意这种以表达意见为名来破坏公共交通秩序的行为。一位身穿蓝衣不愿具名的香港市民乘客痛斥反对派激进分子的“大塞车”活动,他说:“我不管你们是黑是白,总之你们影响了所有的市民。”

他们驱赶地铁乘客

港铁公司发言人当天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我们致力维持列车运营的安全、顺畅和舒适。我们明白部分人是想表达意见,对于他们的行为让列车服务受阻,影响其他乘客,我们表示遗憾。”

香港网媒“坚料网”称,这种阻碍交通的“不合作运动”,令赶时间的上班一族迟到,失去全勤奖金,对部分去看病或有急事的乘客构成不便,将影响数百万无辜市民。反对派所谓的“不合作运动”是社会的慢性毒药,实际上破坏了法治,撕裂了社会,甚至把香港的繁华稳定变为历史,令香港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香港乱局何时了?

30日,国际评级机构惠誉发出警告称,香港近期出现的示威活动,对香港经济增长预期构成了风险。惠誉表示,香港示威活动凸显经济和治理风险,社会动荡以及对特区政府的不信任明显上升,可能会打击商业信心并破坏治理。

新加坡《联合早报》30日称,香港自从6月9日爆发大游行至今,已逐渐转化为“革命”。不少示威者高呼“光复香港,时代革命”口号。他们的目标已经转为瘫痪特区政府,终极目标更是指向冲击中央政府对香港的管治权。报道担忧,在此情况之下,每星期在香港不同地区重复上演的游行、冲击以及警民冲突,短时间内看来都不会休止。至今已持续50天的乱局,何时才能望见终结的曙光?

30日,香港警方表示,上周末发生在港岛西区的非法集会活动中,至今共拘捕49人,警方将对其中44人控告暴动罪,其中一男子被加控一项袭警罪,另一男子则被控藏有攻击性武器。这45人将于31日在东区法院受审。警方强调,案件仍在积极调查中,不排除稍后会有更多人被捕。

共和党联邦参议员科顿警告北京:不要动用武力镇压反送中港民

来源:美国之音  2019年8月7日

来自阿肯色州的共和党联邦参议员科顿(Sen. Tom Cotton, R-AR)星期二(8月6日)发表声明,警告北京当局不要动用武力镇压目前在香港持续进行的抗议活动,不要重演30年前的天安门大屠杀。

“天安门广场大屠杀30年后,中国共产党似乎准备对香港的抗议民众进行暴力镇压,”科顿议员在声明中说,“我希望这不会发生。”

香港民众星期一(8月5日)发起全港罢工、罢市、罢课的“三罢”及“不合作运动”,造成陆空交通严重受阻,超过200个航班被取消。与此同时,数以万计的民众在全港七区同时集会,重申要求港府回应包括撤回修例、成立独立调查委员会等五大诉求。随后,全港多处地方出现堵路、包围警署等警民冲突。警方以施放催泪弹、橡胶子弹、强力拘捕等方式镇压,出现反送中几个月以来最剧烈的抗争及警民冲突。

北京星期二强烈批评香港星期一的“三罢”行动,并称“香港不能再乱下去了”。中国国务院港澳办新闻发言人杨光星期二说:“我们要向一些毫无忌惮的,一少数暴力犯罪分子和他们背后的黑手发出警告。玩火者必自焚,该来的惩罚终将到来。”

科顿参议员(资料照)
科顿参议员(资料照)

北京的回应被科顿参议员视为是一种以武力解决香港抗议的威胁。科顿表示,如果北京当局在香港实施戒严或采取其他违反1984年联合声明的行动的话,“美国将被迫从根本上重新评估与中国之间的关系。”

科顿还呼吁特朗普政府应该准备好反应措施,包括停止与北京的贸易谈判、制裁中国共产党高级官员、取消中国共产党领导层及其家属的美国签证、削减中国籍留学生的赴美签证、要求将中国官员逐出国际组织的领导职位,以及修订《香港政策法》。

香港民众以争取民主为诉求的抗议活动获得了美国国会两党的高度支持。不过,但是抗议活动期间的暴力现象也令美国国会议员担忧随之而来可能产生的反效果,担心北京可能会利用在香港发动“群众斗群众”的流血冲突,为以武力平息事件提供藉口。

“我非常担心中国通过代理人的方式,几乎以某种形式在倡导暴力抗议,” 参议院外交委员会成员、共和党参议员约翰逊(Sen. Ron Johnson, R-WI)对美国之音说,“让抗议演变成暴力,这样他们可以用此来做借口派兵平息局势。”

参议院外交委员会首席民主党议员梅嫩德斯(Sen. Bob Menendez, D-NJ)告诉美国之音:“我很担心我们没有对香港的问题发声,香港民众感觉不到我们的支持。第二,我担心香港现在持续的情况将会让中国采取令人遗憾的反应行动。”

上个星期,解放军驻港部队司令陈道祥在庆祝八一建军节的活动上严厉谴责香港的所谓“极端暴力事件”,并表示驻港部队将支持特区政府“依法施政”。与此同时,驻港部队在其微博帐号发布宣传片,片中出现坦克和军人射击画面,并对假想敌高呼“后果自负”,北京的做法引发多位美国国会议员担忧。

约翰逊议员在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说,他当然希望所有各方都保持克制,抗议能以和平方式进行。

“我担心中国政府试图煽动暴力,好让他们有借口(武力镇压)。我听说他们正在向香港边境派兵,我不知道这只是一个警告,还是实际上已部署到位,准备进入香港,但他们这么做是非常具有挑动性,非常危险,”约翰逊议员说。

上个月底,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一场例行记者会上谈到香港近期的“暴力事件”时说,这“毕竟也算是美方的一个‘作品’”。她对美国在香港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中扮演了何种角色表示质疑,并且说美国“欠世界一个交代”,并表示中方欢迎美方“能够证明并且承诺它不会以任何方式插手香港事务”。

对此,美国国会议员表示不以为然。约翰逊参议员说,这是北京为了给干预香港找理由而炮制的说法。

“美国显然不是这些抗议活动的幕后者,这是香港人民感到自己的自由被引渡法威胁到了所发起的抗议。实际上是中国不遵守当初英国将香港主权移交中国或制定移交程序时所同意的协议,”约翰逊议员说。“中国应该要尊重香港人民的权利和自由”

参议院外交委员会成员、共和党参议员罗姆尼(Sen. Mitt Romney, R-UT)也对美国之音表示,“我赞扬香港人民捍卫他们人权所作出的努力,我也对进行中的警察镇压行动表示担忧。”

美众议院议长佩洛西发声明支持香港示威者

星期一(8月5日),美国国会众议院议长、民主党人佩洛西(House Speaker Nancy Pelosi, D-CA)也发表声明,表示支持香港民众的抗议。“入夏以来,香港人民一直到今天,向全世界发出一个激动人心的信息,那就是:自由、正义和民主的理想永远也不会被威吓和不公义浇灭,”佩洛西在声明中说。

美国国会众议院议长南希.佩洛西(Nancy Pelosi)发表声明,支持充满勇气的香港示威群众。

代表加州的民主党众议员佩洛西8月5日晚间在其美西办公室发表声明说,入夏以来,香港人民一直到今天,向全世界发出一个激动人心的信息,那就是:自由、正义和民主的理想永远也不会被威吓和不公义浇灭。

她说:香港人民表现出了极大的勇气,同拒绝尊重法治、不愿意履行一国两制义务的懦弱政府,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对比。二十多年前,中国政府承诺要在香港实行一国两制。香港人民配得上拥有真正自治,而香港基本法和其他相关的国际条约,承诺并保证了香港人民拥有的这种权利。香港立法会早就应采取这样的措施,响应港人提出的这种合法民主诉求,马上彻底并永久性撤销引起极大民怨的“逃犯条例”修订工作。

美国国会众议院议长南希.佩洛西8月5日发表声明,支持充满勇气的香港示威群众。
美国国会众议院议长南希.佩洛西8月5日发表声明,支持充满勇气的香港示威群众。

佩洛西议长说:美国国会里的民主和共和党人,都同香港人民站在一起,希望他们能拥有一个充满希望、自由和民主的未来。她说,蓝托斯人权委员会的两位共同主席麦戈文(Jim McGovern)议员和史密斯(Chris Smith)议员,曾向特朗普行政当局发出呼吁,要求停止向香港警方输出和销售防暴装置和设备,我们在这里重申这种呼吁和要求。

佩洛西议员说:我们回到华盛顿之后,参众两院的两党议员们,将开始工作,推动香港人权和民主法案,为保持香港的民主自由还有法治而努力奋斗。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