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65:冷山时评:5000亿投资打水漂 南水北调工程全面失败!

0
3662

冷山时评,5000亿,投资,打水漂 ,南水北调,工程,全面失败

作为一个投资5000亿,以专门调水为主要目标的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在没有可行性论证的基础上匆匆上马,东线和中线调水量不足计划的30%,在调水目标上是完全失败;调出去的水价格太高卖不出去,只能低价甩卖,年亏损占投资额的15%以上,年亏损380亿以上,需要国家财政和百姓从电费里扣除的大型水利基金补贴才能维持,这是一个比三峡工程更大的无底洞。唯一的办法只有止损,及时废除!

背景资料:维基百科

南水北调工程就是把中国长江流域丰盈的水资源抽调一部分送到华北中国西北地区,从而改变中国南涝北旱,北方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局面的重大战略性工程,目的是促进中国南北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南水北调工程有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调水线路,总投资额5000亿元人民币。此工程的规模和难度都超过三峡工程,工程已全面展开。领导机构为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设在水利部南水北调规划设计管理局。中线工程于2014年12月12日正式通水。

东线工程计划分三期实施,2002年12月27日上午正式开工建设。工程主要是利用现有的京杭运河的河道及周围的湖泊,用闸控制。东线工程规划从长江下游抽引长江水,沿线建设的13级泵站,逐级提水北送,经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于山东境内分两路供水。一路越过黄河后,向黄淮海平原东部供水,自流到最终抵达天津;另一路向东供应青岛烟台。东线输水主干线长1150公里,其中黄河以南660公里,黄河以北490公里。从东平湖向东送水到山东半岛的输水线路长约690公里。东线于2013年12月8日正式通水。[3]

第一期工程:利用江苏省江水北调现有工程,扩大至抽江规模每秒500立方米,过黄河每秒50立方米,向胶东片供水每秒50立方米;向津浦铁路沿线和胶东片城市补充水量,改善苏北农业用水条件。2019年6月21日,东线工程首次将长江江水输向天津、河北[4]

第二期工程:供水范围扩大至河北省、天津市,抽江规模为每秒600立方米,过黄河每秒100立方米,到天津每秒50立方米,向胶东地区供水每秒50立方米。

第三期工程:工程规模扩大到抽江每秒800立方米,过黄河每秒200立方米,到天津每秒100立方米,向胶东地区供水每秒90立方米。

主要工程[编辑]

  • 输水工程 (包括输水河道、泵站枢纽、穿黄工程)

  • 蓄水工程

  • 供电工程

工程优缺点[编辑]

优点:东线调水,位于长江的下游,抽水量有保证,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小。同时,有现有的河道、湖泊可利用,工程费用小,修建较快,现已付诸实施。

缺点:抽水需要大量电能,运转费用大。容易受污染,令水质转差。单单是通水前的污染整治就花了不少钱来解决,而且难保日后沿线不会被非法排放污染。

建设管理机构[编辑]

  • 山东省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局

    • 山东干线有限责任公司

      • 穿黄河工程南区建设管理局(简称:穿黄局)

      • 济南至引黄济青段工程建设管理局(简称:济东局)

      • 韩庄运河段工程建管局(简称:韩庄局)

      • 南四湖至东平湖段工程建管局(简称:两湖局)

      • 鲁北段工程建管局(简称:鲁北局)

    • 济宁市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局(属于济宁市水利局)

    • 烟台市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局(属于烟台市水利局)

    • 聊城市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局(属于市水利局)

    • 济南市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局(属于市水利局)

    • 潍坊市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局(属于市水利局)

    • 菏泽市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局(属于市水利局)

    • 淄博市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局(属于市水利与渔业局)

    • 东营市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局(属于市水利局)

    • 滨州市南水北调办(属于市水利局)

    • 德州市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局(属于市水利局)

      • 武城县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局

  • 江苏省南水北调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省长兼任组长

  • 淮委治淮工程建设管理局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建管局

    • 淮阴三站工程建设管理处

    • 淮安四站工程建设管理处

中线工程[编辑]

工程概况[编辑]

中线工程于2003年12月31日开工建设。该工程是从位于长江支流汉江上游的丹江口水库引水,输水总干渠的首闸是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境内的陶岔渠,沿途经过伏牛山太行山山前平原,京广铁路西侧,跨越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建设专用的立交供水渠道,采用自流方式,沿途供水,最终抵达北京天津。中线调水工程总干渠长1246公里,其中黄河以南462公里,穿黄河段约10公里,黄河以北774公里。天津干渠长144公里。根据《南水北调工程供用水管理条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年调水平均数为95亿立方米,中线工程的水量调度年度为每年11月1日至次年10月31日。[5]2014年9月29日,工程通过验收,具备通水条件。[6]2014年12月12日正式通水。

南水北调的工程自提出后就引起了广泛的争论,反对者主要认为南水北调工程耗资巨大,调水量太少,发挥不了经济效益,也造成水资源污染;调水量过多,枯水期可能会使长江的水量不足,影响长江河道的航运,长江口的咸潮加深,更有可能引发生态危机[12][13]

主要争议[编辑]

2010年初的中国西南大旱,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力学所总工及灾害与环境研究中心总工刘树坤对南水北调工程提出了质疑。他认为,西南这次出现百年难遇的干旱,应该对水文资料重新修订,对干旱出现频率,可能性都要重新评估。他认为这些评估的结果都会影响水利调度,重大水利工程何时开始做,做多大,影响程度有多大,都应重新评估。[14]

移民问题[编辑]

南水北调工程造成河南省湖北省33万人搬迁,搬迁给移民生活带来颠簸动荡。有些移民因为得到的补偿款不足,在买下政府提供的住房之后,所剩款项只能购置一小块耕地。而安置地工作机会匮乏,有些人不得不计划背井离乡到大城市打工。由于国家投资少、安置标准低、水电路校等生产生活设施不能满足基本需要,造成大量移民遗留问题 。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